服务热线:400-658-8981

老年人的危“肌”四伏,肌少症评估要了解
发布时间:2025-05-15 10:50:46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诸多老年综合征中,肌少症作为一种进行性、广泛性的骨骼肌质量、力量与功能下降的疾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独立生活能力的"隐形杀手",因此早期的肌少症评估很重要。
一、肌少症的特征与危害
肌少症最早由美国学者Irwin Rosenberg于1989年提出,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认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约为5-13%,80岁以上则高达50%。这种与年龄相关的肌肉流失并非简单的"老了",而是一种具有明确病理机制的状态。
肌少症对老年人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它直接导致肌肉力量下降,使老年人出现步态不稳、易跌倒等问题。
2、肌肉作为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其减少会引发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等代谢问题,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
3、肌少症还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形成恶性循环,加速整体功能衰退。
二、肌少症的评估方法与诊断标准
肌少症数字化评估与干预系统SMC-1000集评估诊断、营养干预、运动干预为一体,实现了肌少症评估诊断数字化、干预管理智能化、数据采集标准化、数据管理系统化。与此同时,SMC-1000为老年医学科发展和建设中的肌少症诊疗板块提供了标准化的闭环管理方案。
检测流程:SARC-CaIF及围度检测→握力检测→3步势平衡检测→4米步速检测→5次起坐检测→人体成分检测。
诊断标准:
· 低肌量:推荐采用四肢骨骼肌肌量指数作为肌量判断指标。双能X线测量男性肌量<7.0kg/m²、女性<5.4kg/m²,或多频生物电阻抗测量男性肌量<7.0kg/m²、女性<5.7kg/m²可诊断为低肌量。这是基于现有研究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性和参考标准的综合考量,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明确的量化指标。
· 低肌力:以握力作为肌力测量指标,男性握力<28.0kg、女性<18.0kg可诊断为低握力。握力测量便捷,且与下肢肌力相关,能反映整体肌力状况,多项研究证实其与不良结局相关。
· 躯体功能障碍:采用日常步速、5次椅子站坐试验、简易体能测试量表(SPPB)作为测量指标。步速<1m/s、5次椅子站坐试验≥12s、SPPB评分≤9分可诊断为躯体功能障碍。这些指标从不同方面评估躯体功能,为全面判断肌少症提供依据。
三、肌少症的防治策略与社会意义
肌少症的防治需要采取"营养+运动"的综合干预模式。蛋白质补充尤为关键,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应达1.0-1.2g/kg,且需均衡分布于三餐。抗阻运动是另一基石,研究表明,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抗阻训练可显著增加肌肉量和力量。
从公共卫生视角看,建立社区肌少症筛查体系具有重要价值。肌少症评估这种"早筛查、早干预"的模式值得应用。
肌少症作为老年失能的重要推手,其危害尚未得到足够重视。随着"健康老龄化"理念的普及,我们亟需改变"瘦即是健康"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肌肉储备对老年健康的关键作用。只有肌肉与岁月同步"保值",才能真正做到老而不衰、老而有力。